焦竑
焦竑幼年、成年家境并不富裕,使焦竑自幼形成了嗜书、集书、抄书及后来条件改善后刻板印书的习惯。集腋成裘,使他成为晚明最大的私人藏书家,有“北李南焦”之说(李指齐东李开先,山东章丘人,明代戏曲家)。焦竑的藏书以抄本和宋明刊本居多。焦竑曾为自己丰富的藏书,编辑了一部两卷本的《焦氏藏书目》。藏书楼有“澹园”、“抱瓮轩”、“竹浪斋”、“万轴稷”、“五车楼”、“欣赏斋”,等,自经史至稗官杂说,无不收罗。《澹生堂藏书训》记其“金陵焦太史弱侯,藏书两楼,五楹俱满。余所目睹,而一一皆经校雠探讨”。钱曾亦称“近代藏书家,推章丘李(开先)氏,金陵焦氏”。曾编有《焦氏藏书目》2卷、《欣赏斋书目》6卷,均已佚。其“澹园”藏书楼一直保存至1994年,南京修建同仁大厦时被拆,历经400余年。焦竑把自己的藏书楼命名为“五车楼”,把书房命名为“欣赏斋”——焦竑对收藏到的每一部书,几乎都经过了亲自校勘,并盖有“澹园焦氏珍藏”、“子子孙孙永保”、“弱侯读书记”、“竹浪斋品”、“弱侯”、“抱瓮轩”、“漪南生”等印章。他的藏书曾经代表着明代南京地区私家藏书的最高水准,具有全国性的影响。对于焦竑的藏书,成为一些学者研究焦竑的切入点。晚清学者叶昌炽,在《藏书纪事诗·焦竑》中写道:“委宛羽陵方蔑如,广寒清暑殿中储。校竑但惜无臣向,《七略》于今未有书。”

明代士子多“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然至晚明,却有一人以其博洽的学识,宏富的著述,卓然于群士之上,他,就是当时著名的学者焦竑。 一、坎坷的仕途 焦竑,字弱侯,号澹园,又号漪园,人称澹园或漪园先生、焦太史。

1555年(嘉靖三十四年),16岁的焦竑在南京考中秀才。

三年后,他初次参加乡试落第,便到天界寺、报恩寺埋头苦读。

1561年,焦竑娶朱鼎的三女为妻。当时,焦家贫穷,维持生活都困难,然而朱氏卖掉嫁妆支持丈夫读书。

1562年冬,大学者耿定向来督南京学政,焦竑拜他为师。数年之内,学问大有长进。

1564年,25岁的焦竑参加乡试,考中举人。次年,他首次进京,会试落第,却结识学者耿定理、邹守益、孙德涵,相互商讨学业,焦竑学问大有长进。

1568年(隆庆二年),焦竑再次赴京会试,落第,结识学者高朗,两人相见恨晚。是年冬,焦竑赴湖北黄安,住在耿定向家。

1569年春,临别前同登天台山,写下《留别天台耿先生诗》:千崖落木动微寒,匹马西来岁欲残。西海风流今下榻,一尊烟雨夜凭阑。时危自觉知心贵,身在翻悲会面难。一望归舟肠尽结,横江波浪正漫漫。写出了他壮志未酬的情怀。

1570年秋,与邹德涵同舟北上。次年居京会试,再次落第。时大学者李贽到南京任职,焦竑与其结为知已,来往密切。

1572年,耿定向路过金陵,与李贽、焦竑等商讨学问,朝夕促膝。是年冬,因母病故,焦竑丁忧家居。 1574年(万历二年)春天,耿定向奉命册封鲁府,返回时路过维扬。焦竑约王襞到真州迎接。三人相与商切学问,连住数日。是年冬,朱氏病故,留下二子、二女。次年,焦竑娶武举赵琦次女为继室。赵氏孝敬公爹,关怀孩子,支持焦竑安心读书。

1581年,李贽解官于云南姚安知府,到湖北黄安定居,焦竑赠诗道:夜郎三载见班春,又向黄州学隐沦。说法终怜长者子,随缘一见宰县身。门非陈孟时投辖,乡接康成不买邻。苦欲移家难自遂,何时同作灌园人。写出了对李贽的仰慕。

1589年(万历十七年),50岁的焦竑再次进京参加会试。传说他沿水路北上,晓行夜宿,泊舟于岸。次日早晨,焦竑盥洗完毕,忽见船头有金镯一只,珠宝镶嵌,绚丽夺目。他毅然令船工抛锚停航,派仆人登岸寻找失主。后来果然查到失主,当面还镯,误了考期。谁料焦竑赶到京城,却得知考场失火,考期推迟。他高兴至极,按期进场。殿试完毕,名列第一。焦竑考中状元的消息传开后,人们说:德高当报。考场不失火,哪有状元焦!他官授翰林院编修。不久,认宗与日照,出资买下祭田。田租供应岁祀之外,周济同族贫穷兄弟。

1592年,焦竑任会试同考官。同年奉使大梁,在中尉县西亭所得到苏辙抄写的《诗》和《春秋解》。次年返京,著《论史》。

1594年(万历二十二年),皇长子出阁问政,焦竑为其讲学。历来讲官只讲不问,他讲完经典便提问皇长子。某次讲课,群鸟飞鸣,皇长子抬头去看,他便停下讲课,站到皇长子身边。等到听者羞得低下头看,再开讲。皇长子时仅13岁,答问无滞,宫廷内外都赞其聪明过人,实则是焦竑讲解启迪得法。 焦竑为人性格直率,政见不同则当面辩论,并-谏争,因而受到当政者厌恶。

1597年(万历二十五年),他出任顺天乡试副主考,为录取举人曹蕃等9人,受到项应祥、曹大成诬谄。焦竑写有《谨述科场始末乞赐查勘以明心迹疏》进行争辩,权臣张位却置之不理。事后,焦竑被贬官,降为福宁州同知。次年春,他和李贽一起返回南京,然后到福建上任。

1599年(万历二十七年),焦竑已60岁,他看透官场险恶,忿然辞官,从此,不再出仕,是年,他为李贽作《藏书序》。

1602年,李贽受诬谄被捕入狱。315日自杀于镇抚司。焦竑十分悲痛,作《追荐疏》悼之。次年,他到新安还古书院讲学,听讲者上千人。三年后,又到金陵罗近溪祠讲学,受到听众欢迎。平日,则闭门著书。1607年,焦竑68岁,因继室赵氏卒,奉柩归故里。次年2月作《嘉善寺苍云崖记》,署名琅琊焦竑

1620年(万年四十八年),焦竑81岁,死于大花崖。次年熹宗即位,焦竑以先朝讲读恩,复官、赠谕德,赐祭、广阴 子。

1644年(弘光元年)追赐焦竑,谥文瑞。大花崖今有墓葬、墓碑。

焦竑一生,博览群书,精于文、史、哲学科。他治学严谨,不入俗流,常有独到之处。著作甚丰,有《澹园集》、《澹园续集》、《焦氏类林》、《老子翼》、《庄子翼》、《养正图解》、《玉堂丛话》等。方志著述,有《国史经籍志》、《熙朝名臣实录》、《国朝献征录》、《中原文献》、《逊国忠臣录》、《焦氏笔乘》等。

主要思想

一个人在中国历史上地位的有无与高低,取决于两个方面:

就个人而言:在不同时代、不同领域和学科中取得成就者,大多是那些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自觉或不自觉地认识和掌握了该领域事物发展规律,具有敏锐思想的人。他们成就的大小,取决于思想上认识和反映这些规律的程度如何。

就整体而言: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在曲折中生生不息、向前发展,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一个世界发展的奇迹。其奥秘核心在于中国思想文化的“兼蓄包容”性,犹如滚滚东流的长江,不断容纳百川,奔腾向前。在与时俱进中,不断打破思想桎梏;在兼蓄包容中,不断积蓄能量,发展壮大。

焦竑,他承接与发展了晚明“泰州学派”的思想革新运动,打破了程子朱子“理学”死守教条,把圣人看成不可企及的“圣人思想至上”对人们思想的束缚。

焦竑提出:“学道者当扫尽古人刍狗,从自己胸中辟出一片天地。”“刍狗”,是古人扎制的用以祭祀的泥、木偶。祭祀时,作为神圣之物,祭祀完,则弃之不用。焦竑认为,古人的学说,作用如同刍狗,那是在当时需要下杜撰出来的,随着事过境迁,而后人将这些无用之物当作宝贝,只能蔽固自己的聪明……

泰州学派是“中国封建制社会后期的第一个启蒙学派”。它所倡导的“人皆可以为”“人皆可为圣人”,把“百姓”和“圣人”放在等同的地位,维护大众利益(“百姓日用是道”说);尊重、重视人的价值,人人平等(“格物说”)……鸦片战争以后的洋务运动、维新运动、改良运动,无不受到“泰州学派”思想的影响。

他的呐喊,为人们的思想打开了一扇窗户,走向了那个时代思想与文化的顶峰!

被海内外学术界称为“规模最大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研究工程”——《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由江苏省委、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推出。

该《丛书》以探求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的深厚底蕴,揭示其发展变迁的内在规律为目标,遴选了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二千多年来文、史、哲、经、农、工、医、政治、军事、教育、科技和宗教等各个领域有杰出成就的百余名人物。

焦竑以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与同一时代的海瑞黄宗羲及其后的顾炎武蒲松龄等人当选,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